《什麼是Photo ID?》
photo ID是photo identification的簡稱,直觀的意思就是透過照片鑑定事物。在生態研究的應用上當然就是透過拍照的方式來鑑定生物,尤其應用在生物個體辨識上。研究人員會挑選每一種生物身體特徵部位不容易改變、但個體間又有差別之處運用photo ID的方法來辨識個體,藉以用來更深入了解像是生物的族群、行為等。
海龜的photo ID就是利用每隻海龜臉上花紋都長得不一樣來辨認他們,除了運用在海龜身上,photo ID也被廣泛運用在以下生物的個體辨識上:
1. 鯨豚:利用鯨豚的背鰭或尾鰭的缺刻、身上的花紋做辨識。
2. 鰏魟:利用腹部花紋做為辨識依據。
3. 鯨鯊:拍攝鰓裂後胸鰭上方這區域的照片,利用身上的斑點做辨識。
海龜的photo ID就是利用每隻海龜臉上花紋都長得不一樣來辨認他們,除了運用在海龜身上,photo ID也被廣泛運用在以下生物的個體辨識上:
1. 鯨豚:利用鯨豚的背鰭或尾鰭的缺刻、身上的花紋做辨識。
2. 鰏魟:利用腹部花紋做為辨識依據。
3. 鯨鯊:拍攝鰓裂後胸鰭上方這區域的照片,利用身上的斑點做辨識。
《海龜Photo ID的起源》
文章:馮加伶、蘇烝民
時間回到1988年,一對喜愛海洋的加拿大Bennett夫妻到美國夏威夷潛水,在茂宜島遇到了他們的第一隻海龜Clothahump,從此開啟了他們的瘋龜不歸路,每年都會定期回到夏威夷看海龜。不同於待在岸上的生物學家能幫海龜上標打晶片,潛入水下的他們只能靠著攝影,記錄與龜共游的美好時刻,看著看著,他們發現每隻海龜雖然乍看都很像,但若稍加端詳就能看出不同之處,原來海龜臉部鱗片的形狀、排列方式和數量都不一樣,而且左右側臉亦不同。
Bennett夫婦中,先生是軟體技術文字撰寫人員,太太是中學老師,兩位都沒有海洋生物學的專業背景,但是憑著對海龜的熱情和水下攝影技術,他們發展出一套海龜臉部辨識方法,建立了夏威夷地區的海龜資料庫。至2004年底,資料庫中已經有超過750隻海龜的檔案,協助夏威夷地區海龜的研究調查。
年復一年的大量照片加上身份鑑定,忠實地記錄下夏威夷地區海龜罹患纖維狀乳突瘤的情況和病程演進(Bennett et. al.,1999),他們發現在茂宜島西部出現的海龜,罹患腫瘤的比例為64%(樣本總數為247隻)。透過照片佐證,他們觀察到有些罹病個體會自行好轉,不過在恢復之前,腫瘤的情況會先加重,只要撐過去之後腫瘤情況就會逐漸好轉。
時間回到1988年,一對喜愛海洋的加拿大Bennett夫妻到美國夏威夷潛水,在茂宜島遇到了他們的第一隻海龜Clothahump,從此開啟了他們的瘋龜不歸路,每年都會定期回到夏威夷看海龜。不同於待在岸上的生物學家能幫海龜上標打晶片,潛入水下的他們只能靠著攝影,記錄與龜共游的美好時刻,看著看著,他們發現每隻海龜雖然乍看都很像,但若稍加端詳就能看出不同之處,原來海龜臉部鱗片的形狀、排列方式和數量都不一樣,而且左右側臉亦不同。
Bennett夫婦中,先生是軟體技術文字撰寫人員,太太是中學老師,兩位都沒有海洋生物學的專業背景,但是憑著對海龜的熱情和水下攝影技術,他們發展出一套海龜臉部辨識方法,建立了夏威夷地區的海龜資料庫。至2004年底,資料庫中已經有超過750隻海龜的檔案,協助夏威夷地區海龜的研究調查。
年復一年的大量照片加上身份鑑定,忠實地記錄下夏威夷地區海龜罹患纖維狀乳突瘤的情況和病程演進(Bennett et. al.,1999),他們發現在茂宜島西部出現的海龜,罹患腫瘤的比例為64%(樣本總數為247隻)。透過照片佐證,他們觀察到有些罹病個體會自行好轉,不過在恢復之前,腫瘤的情況會先加重,只要撐過去之後腫瘤情況就會逐漸好轉。
從此全世界一起海龜Photo ID
簡單可靠的海龜臉部辨識方式,吸引許多海龜生物學家紛紛跳下水,將Photo ID應用在棲息地海龜的族群量調查。像是Schofield等人(2008)在希臘的Zakynthos島,成功鑑定出超過85隻的赤蠵龜個體,並驗證了只要照片品質優良,就算沒有豐富的辨識經驗,也能得到正確的辨識結果。Reisser等人(2008)在巴西的Arvoredo保留區內,則以Photo ID作為輔助工具,協助辨識標號遺失或難以判讀的海龜個體。除了人工辨識,Jean等人(2010)將海龜鱗片數和排列方式轉換成數位編碼,並結合電腦分析,就能在資料庫中快速地進行比對,大幅的降低人工辨識所花費的時間。
台灣的海龜Photo ID
直到2010年,從屏東小琉球當地居民的觀察經驗得知,小琉球除了有少數母龜上岸產卵,亦能時常看到許多綠蠵龜於沿岸覓食,這項特色是台灣地區諸多島嶼中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吸引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教授、研究室蘇烝民及實驗室團隊,開始利用Photo ID調查小琉球沿海海域的綠蠵龜族群量。
為期3年超過80次的長距離水下調查,一共收集到203組海龜頭部照片,根據蘇烝民等人(2015)的估算,小琉球光是沿岸就至少有106隻海龜。因為海龜左右臉並不對稱,所以最可靠的計算方式就是同時收集左臉和右臉的照片進行鑑定,才能降低誤判。
台灣海龜Photo ID研究近況更新(2020年12月)
程一駿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Photo ID的方法,分析了上述該團隊在2011年到2017年間於小琉球拍攝到的海龜照片,總共辨識出432隻不同的海龜個體,其中大約90%的海龜居住不滿一年或是一年左右,居住超過兩年的個體有在島內更換覓食棲息地的特性,僅有不到3%的海龜個體居住長達7年(Cheng et al., 2019)。
海龜點點名的Photo ID方式
海龜點點名團隊除了使用人工辨識外,為了提高辨識效率,也同時使用由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團隊研發的軟體Hotspotter,該軟體在應用於海龜臉部辨識前,已先成功應用在斑馬、長頸鹿、犀牛、青蛙和獅子魚等野生動物的個體辨識研究。HotSpotter 為一開源工具,任何人皆可以自由運用分析資料。
其程式碼開放於GitHub:https://github.com/Erotemic/hotspotter
簡單可靠的海龜臉部辨識方式,吸引許多海龜生物學家紛紛跳下水,將Photo ID應用在棲息地海龜的族群量調查。像是Schofield等人(2008)在希臘的Zakynthos島,成功鑑定出超過85隻的赤蠵龜個體,並驗證了只要照片品質優良,就算沒有豐富的辨識經驗,也能得到正確的辨識結果。Reisser等人(2008)在巴西的Arvoredo保留區內,則以Photo ID作為輔助工具,協助辨識標號遺失或難以判讀的海龜個體。除了人工辨識,Jean等人(2010)將海龜鱗片數和排列方式轉換成數位編碼,並結合電腦分析,就能在資料庫中快速地進行比對,大幅的降低人工辨識所花費的時間。
台灣的海龜Photo ID
直到2010年,從屏東小琉球當地居民的觀察經驗得知,小琉球除了有少數母龜上岸產卵,亦能時常看到許多綠蠵龜於沿岸覓食,這項特色是台灣地區諸多島嶼中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吸引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教授、研究室蘇烝民及實驗室團隊,開始利用Photo ID調查小琉球沿海海域的綠蠵龜族群量。
為期3年超過80次的長距離水下調查,一共收集到203組海龜頭部照片,根據蘇烝民等人(2015)的估算,小琉球光是沿岸就至少有106隻海龜。因為海龜左右臉並不對稱,所以最可靠的計算方式就是同時收集左臉和右臉的照片進行鑑定,才能降低誤判。
台灣海龜Photo ID研究近況更新(2020年12月)
程一駿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Photo ID的方法,分析了上述該團隊在2011年到2017年間於小琉球拍攝到的海龜照片,總共辨識出432隻不同的海龜個體,其中大約90%的海龜居住不滿一年或是一年左右,居住超過兩年的個體有在島內更換覓食棲息地的特性,僅有不到3%的海龜個體居住長達7年(Cheng et al., 2019)。
海龜點點名的Photo ID方式
海龜點點名團隊除了使用人工辨識外,為了提高辨識效率,也同時使用由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團隊研發的軟體Hotspotter,該軟體在應用於海龜臉部辨識前,已先成功應用在斑馬、長頸鹿、犀牛、青蛙和獅子魚等野生動物的個體辨識研究。HotSpotter 為一開源工具,任何人皆可以自由運用分析資料。
其程式碼開放於GitHub:https://github.com/Erotemic/hotspotter
《為什麼Photo ID?》
任何保育政策的推動都需要事先的資源調查,實際了解族群量、分布等資訊,才能制定符合時代現況的政策。如果不了解自身擁有多少資源便制定政策,就像是不了解自己有多少存款就貿然從事投資。
雖然「海龜點點名」的初衷只是很單純的幾位海龜痴漢/痴女希望能透過Photo ID的方式更了解海龜,因為我們身而為人對於海龜的種種了解還太少。但如果我們有機會因為「海龜點點名」能更了解這些生活在台灣周邊甚至全世界已經瀕臨滅絕的海龜,會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我們不希望在還沒有機會了解他們更多的時候,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
所以我們決定成立「海龜點點名」以「公民科學家」的方式,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成為海龜痴漢/痴女,一起來參與點名海龜。希望能用更有趣的方式和大家一起來玩海洋,透過海龜讓海洋保育更普及。
雖然一開始的力量很渺小,但當點名了十年、二十年,說不定這些一開始只是單純好玩的資料,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海龜,幫助保育政策的制定及推動。
雖然「海龜點點名」的初衷只是很單純的幾位海龜痴漢/痴女希望能透過Photo ID的方式更了解海龜,因為我們身而為人對於海龜的種種了解還太少。但如果我們有機會因為「海龜點點名」能更了解這些生活在台灣周邊甚至全世界已經瀕臨滅絕的海龜,會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我們不希望在還沒有機會了解他們更多的時候,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
所以我們決定成立「海龜點點名」以「公民科學家」的方式,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成為海龜痴漢/痴女,一起來參與點名海龜。希望能用更有趣的方式和大家一起來玩海洋,透過海龜讓海洋保育更普及。
雖然一開始的力量很渺小,但當點名了十年、二十年,說不定這些一開始只是單純好玩的資料,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海龜,幫助保育政策的制定及推動。
參考文獻
- Bennett et al. Photographic evidence for the regression of fibropapillomas afflicting green turtles at Honokowai, Maui,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Annual Symposium on Sea Turtle Conservation and Biology. South Padre Island, Texas, FL, 1999. [文章連結]
- Su et al. Applying a fast, effective and reliable 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green turtles in the waters near Luichiu Island, Taiw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Vol. 467: 115-120, 2015. [文章連結]
- Jean et al. Photo-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green and hawksbill turtles – first results from Reunion. Indian Ocean Turtle Newsletter No. 11: 8-13, 2010. [文章連結]
- Reisser et al. 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sea turtles: method description and validation, with an estimation of tag loss.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Vol. 5: 73-82, 2008. [文章連結]
- Schofield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viability of photo identification as an objective tool to study endangered sea turtle popul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360: 103–108, 2008. [文章連結]
- Cheng et al. Us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determin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a green turtle foraging population on Liuchiu Island, Taiwan. Zoological Studies 58: 18, 2019. [文章連結]